去年春天,我們接到一個項目,北京郊區,一個小院子的改造。
第一次去現場是初春,萬物還未蘇醒,滿眼蕭瑟。四棵光禿禿的香椿樹后面,是滿院子的瓦礫,和那座久斷煙火的小房子。聽房東說房子建于1950年,看樣子當年想必是個窮苦人家東拼西湊出來這么個居所,整個木結構是抬梁式,所用的木料多是就地取材,形狀各異。也正是如此,才有了這樣一個工業化生產條件下難得一見的“手工造物”。
▼項目概覽

基地是個14mx20m的長方形,雖然面積不大,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坐落在神堂峪棧道北側,背靠青山,面對雁棲河。每喜餐廳選址于此,為棧道步行的游人提供一處短暫休憩的清閑之所。
▼入口

接手此項目時,拆除工程已經進行了一半,只剩下原有的正房和西側一半廂房。出于結構、外觀等因素的綜合考慮,決定只保留正房。
▼現場原狀

向外能將南側山水遠景盡收眼底—“外賞”,向內又可擁有一方幽靜的小天地—“內觀”,是我們對此次設計的期望。
▼門頭細節

為最大化利用面積,加建部分以院墻為邊界,中心留白,形成合院。面向合院立面與南側外立面則采取開放形式以實現“觀—賞”。門口的四棵香椿,雖初次見面落寞蕭條,但遒勁有力的枝干似乎蘊含著無限的生機。建筑的主入口設置在兩棵樹之間,似乎是由此穿過,便進入了庇護之所。加建部分的南側是吧臺與開放就餐區,視線穿過大面積的落地窗,掠過清澈的河面,可見遠處的山腳。很快便枝繁葉茂的香椿將斑駁的影子投射在室內的水泥地上。
▼南側外立面局部

▼南側就餐區看向遠處山水

▼南側就餐區

內院栽了幾十棵早園竹,拍攝時還處于養護階段。中國人的庭院似乎最偏愛竹子,不諂媚,不做作,即使艷陽天,坐在有竹子的院兒里,人心里也立馬清涼了起來。
▼內院,視線可穿過南側就餐區

▼西側就餐區看向內院

東側是后廚,西側一部分是衛生間,由于私密性的需要,局部采用鏤空的磚墻,既解決視線的問題,又減緩內院大面積實墻產生的壓抑感。▼內院

▼鏤空磚墻

北側的正房基本保留了原始結構,修繕了屋頂的紅瓦,將木構件打磨至原始質地,重新刷清漆保護,頂部蘆葦編制的席子,甚至梁頂的土坯墻也都修修補補保留了下來。房子北側是卵石砌筑的擋土墻,離房子很近,于是在北墻開了三個條形窗,后院便如同掛畫一樣,觸手可及。
▼從內院望向北側正房

▼北側正房

▼紅瓦上一只麻雀好奇地向上望著

▼北側正房內部

▼建造過程

▼總平面圖

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如有版權問題,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
聯系電話:400-600-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