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生基地的藝術圪塔
李圪塔村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董封鄉,晉豫兩省交界處。村莊地處云蒙山腳,山南水北,建筑群落在淺山地區沿東西向道路展開。建筑風貌極具山西傳統地域特色且保存較好。
▼李圪塔村改造后鳥瞰

歷史感的古建石雕、濃厚的風土人情與獨特的風景地貌,使李圪塔村成為眾多藝術家與藝術系學生的采風之地,每年已形成5000人次的寫生規模,畫家、藝術生的到來,為村里帶來人氣與活力,為此村里成立了藝術寫生基地,形成了村莊內寶貴的第三產業。但是,能結合文化藝術以及旅游的配套設施仍有待完善,街道環境有待提升,歷史舊院、歷史名人等文化資源有待充分利用。
▼更新前藝術寫生盛景

新修建的太行1號旅游公路沿村南側通過,使交通便利性得到極大的提升,也成為村莊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由此拉開了針對在地性產業資源配套和旅游資源配套為雙重目標的鄉村改造。
▼村莊西側入口空間

2. 克制性設計干預
鄉村改造更新是容錯度很低的脆弱地區。歷史遺留的鄉村格局和功能用途,其長久存在的心理影響力和習慣化的物質活動的合理性猶存。李圪塔村一街(Main Street)兩帶的村內格局清晰,街邊一層皮為公共建筑,第二層為四合院私宅,功能板塊明確,仍舊合理。所以,對于規劃適合最大程度保留格局,以最低的動作達成靶向改善,是產生出克制性規劃的出發點。
▼公共設施沿主街分布

3. 針灸式刺激,新與舊的交融
克制性設計干預的理念,不是整體刷新,甚至也不是建筑單體的面貌刷新。不論外來觀察者的審美情趣如何,刷新總是容易傾向于干預過大。
▼劇院魅影改造前后對比

對于格局保留,就比較容易選擇對建筑選點的“針灸式”刺激;不大拆大建,在保護、傳承基礎上的改造更新;街道風貌不大量刷新也不大量做舊,新與舊交融呼應,建立熟悉而陌生的感覺;鄉土的環境、材料、風貌特色與現代的技術、工藝、設計手法相結合。
▼村莊西側入口空間,Entrance Space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Village ? 戰長恒

4. 精準性有機微更新系統
針灸式刺激倡導使用小規模的精準干預,以少量重要節點——劇院魅影、美術館等——帶動周邊更大范圍,以至促進整體系統的改善;是在一個協同的視角下,分步提升的改造策略。所以節點的重要性首先是產業與經濟的提升能力打造,其次是建筑設計對于產業建立和提升路徑的承載合理性,再次是使用人群及傳播受眾的精神共鳴度。
▼重要節點針灸式刺激

▼村西側入口節點空間更新

目前村莊一產薄弱,二產缺乏歷史傳統和“無中生有”的資源,但是當下已經建立起相對成熟的美術寫生基地,人流穩定充沛,大多數為在校學生及青年教師;由此發展出少量成熟藝術家定期來此采風,交流辦展。衍生出少量建立在這個傳播面之上的觀光旅游。文化藝術活動牽動的旅游與教育都是輕質產業,短板在于服務仍未滿足基本需求,藝術教育活動相對低端薄弱,沒有對村莊產生消費的產業鏈延伸。由此確立沿著藝術教育活動繼續加深打造此條產業主軸線。
▼總體設計草圖

更新設計沿村莊原有主街展開,于主軸線中選擇 “起·承·焦·展·借·聯”的節點,在保留街道空間尺度與風貌的前提下,合理銜接有節奏的落地化再造,對不同要素、主體的帶動與統合,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系統性操作,形成有效精準性干預,建立有機微更新系統。
▼村莊整體功能序列

系統節點起于村莊一頭一尾,結合已有建筑建立村莊門戶標志;村口廣場與農田景觀承接門戶,留住鄉愁記憶;劇院魅影(影劇院)形成公共核心區;沿1號公路沿線打造民居風貌,展示鄉村新風貌;砌壩蓄河,建立親水平臺,借水打造濱水活動區;聯系河流北部的山嶺村落與河流南部的自然山體,跨河登山。并沿帶狀的主軸兩側布置主要產業功能區,包括藝術寫生區、藝術工作區、藝術教育核心區、公共核心區、藝術康養區,形成空間與形態、功能耦合的功能序列。
▼美術館空間

5. 場所再生&文化振興
在傳承中創新,傳統的文化、時代的象征、集體的記憶,通過在建筑藝術中傳承文化內涵的傳承性設計,實現現代與傳統的交融再生。 公共空間,曾是鄉村交流建立感情樞紐的主要載體。通過“場所再生”公共空間,提供可睹之物,顯山露水,房前屋后;重塑村莊的凝聚力、文化特質、故鄉惆悵,實現外來者與當地居民的情感共鳴,達到“文化振興”的目的。
▼劇院魅影院落夜景

鄰近村莊西側入口區域原本就是村內擔負鎮一級公共功能的重點公共空間,沿著村內的主街,在北側有曾經的村委會、商鋪,南側有舊日的劇場影院、糧站供銷社。顯然這里是曾經的村內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中心。設計中,建設可供今人重走故人之路的那些街頭巷尾,建立還能夠讓現在村民與外來藝術家一起共存,繼續發生交流的公共空間,如保留整頓沿街古老商鋪門面房及門前曬太陽平臺,在其對面改造咖啡廳、酒吧、藝術沙龍等。主街北側的舊有門面房,稍作整飭,門窗構件評估,應不換盡不換,門前平臺保持舊貌,不做更改,不追求不需要的精致。
▼更新后的藝術家商店

6. 空間承載,產業提升
主街南側原有電影院已經大半都坍塌,唯余街邊放映和辦公的三層小磚樓,對此街面建筑也是加以修繕,立面不做重新構筑,不刷新其建筑氣質。坍塌的觀眾廳僅保留其外墻現狀,將觀眾廳視為內院廣場改造,在其中設置架高于地面的數個橢圓形層層疊上的藝術沙龍空間,交付給來此的藝術學生與教師的日常教學討論。原舞臺也坍塌了一半,進行了安全加固改造為四個舞臺民宿,對內面向觀眾廳藝術沙龍,對外面向南側河道與山景。
▼劇院魅影

▼劇院魅影-橢圓形藝術沙龍

棄的山村影院,舊貌猶存,功能全變,外貌仍是當年外貌,內里變為彩色橢圓層疊的玻璃沙龍,在朝陽和落日下,舊磚包裹著院中若隱若現一角的彩色橢圓玻璃梯田,在晚上,舞臺民宿將此地變為了一個小型酒店。使得公共區域的使用從單純的白天時間延伸到夜晚,提供了全天候業態服務。
▼藝術沙龍室內舞臺

6.2 改造原有糧站,提供產業支撐
緊鄰舊影院東側是一座條形廢棄供銷社糧站。當地藝術培訓機構需要一處大空間展覽與藝術生集中上課培訓與集體作畫和測試空間,故結合劇院的藝術沙龍功能將此糧站改造為美術展覽與多功能廳。
▼糧站美術館主入口

保留了糧站原有條形舊有建筑,并且按照這個舊有建筑條形范式母體重復其肌理,進行加建,形成連跨雙坡屋頂大空間展廳。原油糧站立面以及門洞造型保留成為展廳內部隔墻,外墻材料延續紅磚風貌,在建筑入口位置用少量大尺度鋼結構金屬網的新語言加強雙坡形式,貫徹熟悉與陌生新舊共存。打造“糧站藝術培訓基地”。
▼改造后的糧站美術館

▼美術館室內

舊影院與美術館的改造按照設計的氣質表達命名為“劇院魅影”,成為沿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的視覺昭示中心。保留老格局老立面,加強新局部,植入新業態,在原基礎上重建鄉村公共交流,重拾鄉村記憶、留住“鄉愁”。
▼劇院魅影鳥瞰

6.3多功能活動工坊
▼藝術家交流多功能空間

7. 先鋒鄉村,創作修行
建成使用后的一年多來,本地自發依照此項的針灸小節點提升策略,繼續延伸街道其他部分節點的景觀改造。功能的植入,空間的改造提升得到了藝術培訓機構與其學生群體、到訪藝術家的歡迎,熱度逐步提高,寫生人數逐步上升。同時,新增的民宿餐飲等功能,既滿足了寫生人群的需求,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在此改造美術館、展覽館中,舉辦了多次藝術家展覽和集會。助力推動了地方的文化內核傳承與產業、人口、經濟重新聚集的協調。
▼舉辦藝術展覽


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如有版權問題,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
聯系電話:400-600-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