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的林泉
“竹西佳境”坐落于揚州市邗江區古運河北岸,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邗溝。隋朝,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在此處修筑了上方行宮。唐朝改建為上方禪智寺,又名竹西寺。千禧年后,城市化進程加快,為了滿足周邊配套的公共需求,地塊改為公園,更名為“竹西佳境”,并為后續的設計規劃奠定了底圖。
▼建筑鳥瞰

推山理水
依據園林的布景手法,我們按“四三二一”的比例重新梳理了原有公園的總平面:有四分空地,東園開闊,西園幽深,中部覆土成丘,得高下深遠之趣。水體三分,東湖扁闊,西湖狹長,得疏朗空闊之趣。園內新建“院、館、廳、舍、庭”五個配套建筑散布園中,提供公共服務;并構筑亭臺竹石一分,掩映在原有八景之中。試圖再現歷史沿革的場所記憶,使其成為古運河畔的一處文化節點。在對場地規劃梳理之后,如何營造一套完整的體系,來整合分散在園內各處的不同功能的建筑,并留存場所記憶與地域特征,是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
新營造
我們把此次設計任務看作是對“竹西佳境”在時間軸上的延續,五處新營造建筑散布園中,提出以重構(re-construction)的方式對傳統建筑語匯做出回應。重構是一種建立關聯的方式,它將原有單元/關系分解再重新構建,生成一個新的物體結構。它以兩種形式代表了文化的視野:一方面以現代性回應了當代需求;同時,對歷史文脈與傳統進行了再表達。我們選取了傳統建筑由宏入微的五種“空間原型”:分別對應“院、館、廳、舍、庭”來營造。通過層層遞進的分析與重構,使得原型以不同方式與現代社會之間的相互適應。
【院】 書院 對合院空間的重構
合院的原型早在夏商時代就已出現,到漢代趨于成熟。書院位于竹西公園南端,是對一座修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仿古建筑“竹西精舍”改擴建而來。我們試圖從人的活動場景出發,對傳統合院形制進行現代轉譯,以此回應建筑多樣的使用場景與空間環境的共生關系。
▼書院外觀



書院的功能包含了傳統技藝學習和雅集交流活動,需要根據不同活動的特點來營造各個空間場景;同時為了激發群體雅興,有意模糊了廊與各處房間之間的界限;通過重構廊與房的語言,形成“嵌、套、穿、繞、探”等空間關系,應對多樣人群在不同空間內的行為活動。以上散布的各處空間經回廊相連,形成內外交錯、曲折盡致的游觀體驗,內外的視線交互也豐富了院落的場景感。
▼書院內部



▼細節


▼檐下空間

類似《韓熙載夜宴圖》中起到界定與規置各種人群活動的屏風,企圖引發各種行為互動,詩情畫意萌發的多重場景體驗。廊子不再僅僅用作穿行,更如屏風在這幅長卷中起到轉換場景的功能。
【館】 體育館 對梁柱體系的重構
體育館體量龐大,偏居公園一隅,為滿足功能需求,類比古代“殿堂型”的條形大空間,從多開間梁柱體系結構的重構入手,探討對結構體的系統整合所帶來的空間適應性。
▼體育館外觀



空間網格根據用地范圍,以面寬五開間進深三開間的殿堂平面為原型,我們將矩形柱網體系轉化為菱形交叉柱網。體育館采用反向雙坡并置的屋面形態,對外上揚的檐口利于室內空間的采光,兩個對內向上的屋面創造了一個開闊的無柱空間。我們有意將梁柱脫開,外圈梁柱之間采用圓棒插銷的鉸接方式來連接,屋面帶來的應力隨之釋放。梁柱體系讓墻體自由,外墻面退后形成檐下柱廊空間,內墻隨梁布置,梁柱之間的空隙形成了三條天窗。整個屋面與梁架之間有均勻布置的短柱支撐,梁頂脫離的做法使得屋頂呈現出輕盈感,也回應了抬梁式建筑梁柱互承的架構關系。
▼體育館內部

▼細節

體育館通過模塊化的“基礎—柱—梁”結構體作為空間的載體,適應使用場景的動態變化、延續傳統建筑營造觀念。
【廳】 餐廳 對宅院聚落重構
餐廳位于體育館北側,處在中部小丘南坡余脈上,地勢起伏,小徑環繞。以“多進式宅院”為原型,從單元聚落的重構入手,便于相地取勢,形成室內外空間的相互過度。
▼餐廳外觀


與體育館的龐大體量不同,餐廳的設計策略是“散”,平面采用橫向拉長的六邊形單元陣列,旨在呼應場地坡度變化,由南向北依次抬高,形成三進院落的空間關系。第一進空間橫向延展連;第二進為建筑的核心空間,室內高闊,東端設船舫形半室外靠椅,與外界互動;第三進視野通透,可遠眺園中的山丘與湖水。建筑與庭院層層交錯,加強了場地的感知進深,順應了坡度的起伏,也改善了內院建筑的采光通風。三進院落依著等高線橫向展開,左右參差,前后跌落,連續的雙坡屋面與山勢及體育館屋面形態相呼應。
▼餐廳內部


▼細節

餐廳以六邊形單元平面繼續討論結構體構成的“單元式空間”與“聚落”的關系,體現了秩序在環境中的自適應與消解,延續了體育館的模塊化結構體和生長網格的關系。
【舍】 茶室 對房舍原型的重構
茶舍位于公園東湖的湖心島北坡,臨水而建,環境氛圍開闊而靜謐。茶舍重構了一個單獨“房舍”原型,重新思考了建筑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營造獨特的空間氛圍。
▼茶室外部



茶舍坐南面北的用地特征使其很難在墻面高度取得充足的采光,所以我們在屋脊處嵌入楔形桁架讓南向自然光充滿建筑內腔,樹木起到調節光線的作用。陽光透過天窗映射到湖面上,湖光又反射在北側壓低的屋面上,使室內光影不斷疊加,柔和斑駁。
▼茶室內部



▼細節

茶室內部通過一面隔墻并置了南北兩個氛圍不同的空間。北面觀水,壓低的屋檐屏蔽了城市遠景的喧鬧;南面觀山,坡上種植高大落葉喬木;屋脊設有楔形天窗,盡可能地沿太陽軌跡射入,感受時間的變化。四時變化、季節冷暖,環境的變化皆被納入其中,是對建筑與自然與人的關系的再思考。
【庭】 游客中心 對多進庭院的重構
游客中心位于公園北部,與上方寺路一河相隔,毗鄰公園的北門入口,游客中心以“單路多進庭院”為原型進行重構,希望通過建筑化的院落序列來延續園外市井喧囂與園內安靜氛圍的過渡。
▼游客中心外觀


各庭院之間設有連廊,相互交錯,通過門斗相連,公共與私密之間經由對庭院層級的界定來自然轉換。游客中心的公共服務區由廊與庭院構成。廊道有單坡和雙坡兩種形式,隨著庭院的高低變化在不同方向間游走,形成遞進的空間序列與立體的漫步體驗。探索了屋面梁架與房間墻體分離狀態下的自由關系,通過疊合、包合、并置三種屋架構造形態變化豐富了庭院的層次。
▼游客中心內部

不同廊道隨著庭院的高低起伏在各個房屋之間游走,立體的廊道提供了山水圖式的觀游體驗。不同廊道之間轉折迂回,與屋面上下交疊,豐富了庭院層次。這種庭院深深的組織方式,既是對傳統宅院空間序列的延續,又融入了不同院落空間的靈活變化,讓庭院作為場景氛圍轉化的載體,使得城市與園林之間得以有機融合。
▼細節


【重構構造語言】
古代建筑的諸多經典原型是象征著抽象化的傳統,選取了“院、館、廳、舍、庭”五個經典的建筑樣式來闡述,通過拆解傳統的建筑語言,分別在“合院空間原型、單體梁柱體系、宅院聚落、房舍原型、多進庭院”五個方面進行重構;嘗試構建出一種新的建筑語匯,來激發對傳統建筑文化新生的思考。
▼建筑節點構造圖

▼細節

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如有版權問題,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
聯系電話:400-600-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