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背景
穆溝村地處里下河平原中部,坐落于江蘇省鹽城市益林鎮,馬家蕩社區東北部,距益林鎮12.7km。穆溝新村項目是對江蘇省于2020年啟動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響應,以改善農民居住條件,解決鄉村空心化的現象,建立新時期城鄉一體化的關系。項目規劃將穆溝村老村的建筑進行政府集中收儲管理和新功能的植入,并在老村西側250米處打造新村,進行回遷安置房的建設,一期外遷戶共38戶,遵循宅基地一宅一戶的分配方式。
▼穆溝新村湖蕩水鄉風貌

新村的建設堅持新村落、新聚落、不離土、不離鄉的原則,延續傳統聚落的地貌特征、風貌特征、空間特征、尺度特征,使新村較好地融合于老村與自然之中,塑造村民熟悉的村莊環境,為蘇北水鄉地區廣大農村新鄉村聚落的設計實踐做出了有意義的嘗試。
▼從左至右:穆溝村規劃范圍;穆溝新村選址;穆溝新老村的銜接

▼穆溝村湖蕩水鄉風貌

水鄉地貌的延續
新村的規劃布局尊崇“最大程度保護地貌”的設計理念。穆溝村水系發達,村內水系、水田、水塘與村莊布局在相互關聯和影響下逐漸形成老村聚落獨特的湖蕩地貌特征。新村結合現狀湖蕩將安置房分別嵌入,在順應湖蕩自然風貌上體現為:不破壞湖蕩、水系與田園的關系,不填水;在保留自然村莊與生態和諧的關系上體現為:控制建筑高度在2層及以下,不改變房屋、田園、水系的比例關系。這種謹慎介入自然的改造,保留了“水-田-村”一體化的地貌特征和原地貌的場景感,呈現出新村因水而生、與水共生的關系。
▼穆溝新村湖蕩風貌(北側)

▼穆溝新村湖蕩風貌(西側)

▼新村“島嶼”處湖蕩場景

水網組團狀聚落肌理的延續
穆溝新村采用類型化的空間組合模式,將五種不同戶型,按照4戶為一個院落組合,6-10戶一個組團,以公共院落為中心組合布局,使之以組團狀的形態自然生長,形成從單體-院落組合-組團-聚落的生長模式。
“單體”是穆溝新村整體組合的基礎,是村莊聚落形成的基本單元。新村“單體”延續老村一主一廂的平面布局模式,采用“橫型”和“縱型”兩種不同方向性的空間原型,生成五種平面單元類型。
▼穆溝新村五種平面單元類型

▼穆溝新村單體立面 (A1)

“院落組合”的多樣性決定了聚落形態的豐富性,不同“院落組合”都具有相似的結構形式源頭—典型院落組合。典型院落組合以4個單體作為空間變化的基本元素,通過前后并列,南北錯動,東西鏡像生成以院落為中心的組合模式。
▼典型院落組合一層平面 & 典型院落組合二層平面室

▼新村典型院落組合軸側分析

▼新村院落組合空間的錯落

“組團”是由多個“院落組合”沿著湖蕩肌理相互拼合生成?!敖M團”依靠戶型自身的體型和進退來實現空間布局的變化,其平面布局遵循老村鄰里之間南面看齊,相鄰兩戶互不遮擋,尤其是東南角的戶型不能遮擋西面戶型的空間組合規律。
▼新村組團式布局的生成

▼新村組團錯落的立面組合形態

▼新村組團式布局鳥瞰

新村“水網組團狀”的聚落肌理是由西、中、東三個中心組團和湖蕩處多個“島”狀組團組成。新村肌理延續老村以組團為基本單位、嵌入湖蕩、強調組團間的空隙與綠化的布局形態特征,模擬了自然村落組團間相互組合、衍生的生長模式。
▼新村聚落形態生成分析

▼新村總平面圖

▼新村水網組團狀的聚落形態

水鄉風貌的延續
穆溝新村是新型水鄉聚落,是現代化的鄉村,采用當代設計呈現傳統語言,強調新老村之間的銜接。新村通過抽象幾何實現對當地形式語言的現代轉譯,采用深灰色瓦屋面與泛白的青磚墻體形成線、面、體幾何化的強烈對比,描繪出傳統蘇北水鄉民居的神韻與意境。
▼新村屋面輪廓的生成

▼新村屋面輪廓

▼新村青磚灰瓦的風貌延續



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如有版權問題,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
聯系電話:400-600-9975